工业设计服务的顺利推进,离不开一份权责清晰的合同。但多数企业因缺乏行业经验,签订的合同常存在 “模糊条款”“权责失衡” 等问题,最终导致纠纷频发 —— 轻则延误项目进度,重则因设计成果归属、付款节点争议造成经济损失。深圳时代工业设计(官网:http://www.sztimes.com.cn/)基于上千份合同的实操经验,总结出工业设计合同需重点关注的五大核心事项,帮企业规避风险,让设计服务从一开始就 “有章可循”。
细化服务阶段:如 “包含用户研究(输出《用户画像报告》)、外观创意(提供 几 套方案 + 几 轮修改)、结构可行性分析”,避免 “设计到满意为止” 的模糊表述(可能被解读为无限次修改)。
明确交付成果:列出具体文件清单,如 “最终交付 3D 模型(STP 格式)、几张效果图(含材质工艺说明)、是否含手板”,而非笼统的 “设计方案”。
预付款(50%):在合同签订后、项目启动前支付,用于设计公司前期人力投入(如市场调研、团队组建)。
进度款(30%):在关键节点(如方案评审通过后)支付。
尾款(20%):在最终成果交付且无异议后支付,待样品确认合格后(避免设计方案与实物偏差过大)。
区分 “著作权” 与 “使用权”:若企业需独家拥有,应写明 “甲方(企业)享有设计成果的全部知识产权,乙方(设计公司)仅保留案例宣传权(需甲方书面授权)”。
约定专利申请责任:明确 “外观专利由甲方申请,乙方提供技术支持” 或 “乙方代申请,费用由甲方承担”,避免因专利归属模糊导致后期维权困难。
修改次数:“外观方案提供 2 套初始创意,支持 3 轮修改(每轮修改不超过 5 处细节),超出部分按 XXX 元 / 次收费”,避免 “改到天荒地老”。
验收标准:用客观指标替代主观评价,如 “效果图需符合《设计任务书》中的风格定位(附参考图)、结构设计需通过模具厂可行性审核(提供模具厂签字确认的《评审表》)”。